這是 2012/04/19  分享的 微笑貓紙型,之前沒做實品出來(太懶了)


((原文請參考這篇  微笑貓  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我的 購物網 下載紙型 ))


最近剛好有想作的念頭,就作成小包給女兒外出背可以放面紙之類的。


不知道大家下載紙型後有沒有做呢?


這款紙型很簡單,作起來也很快,一天就可以完成的


penny是以外加0.7cm縫份(包邊),前後片以捲針縫固定,


在縫上6吋(15cm)拉鍊,加條背帶就ok了。


耳朵、手的部份可以加點棉花比較 Q喔。



Q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醫生包做法分享~


醫生包也有人說三層包,非常實用的一個包包。小雅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

材料:表布:3尺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 拉鍊:40cm*1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裡布:3       :       拉鍊:20cm*1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布襯:5       :        提帶:*1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PE  或墊板


裁布:全部紙型  縫份 1cm  ,裁下並燙上布襯。
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 紙型上的全部 記號  都畫在 布襯上即可。


 



表布→ 外袋身:( 2 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袋身:( 2 )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上側身:( 2 )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下側身:( 2 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耳朵:( 2 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側身檔布:( 2 )



裡布→外袋身:( 2 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袋身:( 2 )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上側身:( 2 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側身:( 1 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側身布:(1 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袋身製物布:( 1 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袋身拉鍊口袋布:( 2)



布襯→外袋身:( 4 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袋身:( 4 )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上側身:( 2 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側身:( 2 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耳朵:( 2 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下側身布:(1 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袋身製物布:( 1 ) 單面      袋身拉鍊口袋布:( 2 )


 側身檔布 ( 2 )


 



PS滾邊條  4.5 cm 表布用於 (耳朵約 20cm *2 &外袋身上方約 52cm*2 )


滾邊條  5.5 cm  ( 裡布用於(整個袋身內側有逢合處 )


 



製作:



 


 



 



裁好 (表布、裡布、布襯) 燙好備用 。全部記號都畫在布襯上。






將全部裁布燙好。




外袋身(表)&外袋身(裡),打摺(摺朝外)。


 



 



表布上磁釦。縫上磁釦  (母釦),中心點下 4cm 處(含縫份)


 



 



縫合帶子(折旁1cm,下2cm)


 



心型上方,第一針位置多縫幾針。



滾條 (正斜布) 4.5c m ()~少許5.5cm()~多。



上好帶子後,將外袋身(表)和外袋身(裡)~疏縫一圈固定。上滾條(如圖)



下側身(底)剪一塊檔布與底身車合要放PE板。一邊車合,另一邊活動式。



上側身本布2片、裡布2與拉鍊車合



以上動作完成後,會如下圖變成一個圓圈形。


(A)上兩旁的小耳朵。拉鍊片與底片縫合使其變成一個圓。



製作袋身→內袋。如下圖可隨自己設計。



 (B) 將袋身與外帶身+耳朵縫合(耳朵中心點對齊)。兩邊相同。


        ★耳朵兩片滾邊並縫上磁釦  (子釦)。



(A)+ (B)+(內裡滾條5.5cm) 縫合一圈。



藏針縫



完成





 



Q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書摘:


你的小孩又在鬧脾氣了。不過現在你知道不能立刻發脾氣或是喋喋不休,那麼你該怎麼辦呢?

眼前你就要邁開重要的第一步——糾正小孩不好的行為。我們要教各位的是數1-2-3的方法。從1數到3看似簡單,卻十分有效,但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而不是盲目地數。一開始,請先記住兩件事。

第一,你要把數1-2-3應用在「不要做」行為上。換言之,當小孩在吵架、哭鬧、吼叫、爭辯、耍脾氣時,這個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場。如果你要小孩起床上學去,或是要他們快去寫功課、練琴等等,這方法就不適用。

再者,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1-2-3魔法術的話,當你知道如何數1-2-3後,可能會半信半疑的,畢竟這聽起來太簡單了,感覺好像不是很積極或不夠嚴厲。你也許會想:嘿,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小孩,他可是個小野人呢!

如果你有點懷疑是正常的。要知道,數1-2-3這方法看似簡單,但也沒有那麼容易。主要的「魔法」不在數數字,誰都會數嘛,它的神奇力量來自「不說話、不動怒」法則,這種方式讓小孩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,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
當然,1-2-3魔法術真的不是什麼魔術,只是效果太神奇了。這方法說穿了就是一套特殊的行為技術的延伸,教你用謹慎、合理、貫徹的方法,來訓練及管理小孩的行為。所以當你和小孩的衝突又出現時,你會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,變得言行一致、有主見,且心平氣和。

讀到這裡,你心中也許出現許多疑問。沒關係,下一章我們將試著回答你所有的問題。之後,等你讀完第六到第十章,就可以開始數1-2-3了。

對「不要做」行為數1-2-3

假設現在時間是晚上六點鐘,你有一個四歲大的小孩,他吵著要吃洋芋片,但你硬是不給他,因為就快吃晚餐了。他正在廚房地板上跟你鬧彆扭:用頭撞地板、用腳猛踢廚櫃,還大哭大叫的。你知道這下子左鄰右舍都會聽見,頓時間你不知如何是好。

你的小兒科醫生建議你別理會他,但你就是無法忍受他這樣大吵大鬧。你媽媽教你拿一塊冷毛巾蓋在他臉上,但你覺得這方法很奇怪。最後,你先生乾脆叫你打兒子的屁股。

些其實都不是好方法。你不妨試試1-2-3魔法術。把你的食指豎起來,眼睛看著你家這個小魔鬼,然後很平靜地說:「1--」。

他依然哭鬧不停,甚至火力全開。過了五秒鐘,你豎起兩根手指說:「2--」。他還是很吵,繼續發脾氣。又過了五秒鐘,你豎起三根手指說:「3,時間到,回你的房間去。」

這是什麼意思呢?這表示當你從1數到2時,你兒子放棄兩次改正的機會,現在他自己搞砸了,得自負後果。後果有兩個選擇: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,表示他得進自己房間,你將暫時不理他;另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的替代法,例如暫時沒收玩具或損失一些特權、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睡覺、零用錢少十塊、兩個小時內不准打電動玩具等等。

假設你選擇的是中場休息時間,那麼在你說:「3,時間到,進房間五分鐘。」之後,你不理他,他就安靜下來了。(有些人可能還搞不懂自己是怎樣讓小孩安靜下來的,下一章我們將為你解答。)

在你不理會小孩時,你可能很難相信接下來發生的事:其實就是什麼事也沒發生。你不用說話、不生氣、不會覺得愧疚、不用說教、沒有爭辯。除非必要,你什麼話也沒說。

譬如,你就不用說:「從現在起你要不要做一個乖寶寶呢?你知不知道整個下午媽媽快被你煩死了。為什麼我們每次都要這樣呢?媽媽快要受不了了!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哭鬧,爸爸再半小時就要回家了。你是不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啊?」

你也許會忍不住,想要來個小小的說教,但最好還是保持沈默。如果小孩又出現了「不要做」行為,你就再從1數到3。小孩若乖乖聽話,你就稱讚他,讓他成為你的好夥伴。

很快地,你會發現只要數1或2,小孩就會乖乖聽話了。我們跟你保證:以後你只要從1數到2,就可以隔著客廳制止你家兩個小寶貝吵架,根本不用起身、大聲吼叫,或做一些稍後會後悔的事。你只是第一次嘗試,就能立即上手。

有些父母會問:「小孩從來不會在我數1時就停止吵鬧,每次我都要數到2。他是不是故意的?」我們的答案是:「非也,他如果真要捉弄大人,不可能數到2就停止的。他要是讓你數到42甚至72,那你才真的要瘋掉吧!」有些小孩可能得跟他說個上千次,他才會學乖。所以,數到2應該還好吧。記住,如果小孩讓你數到3,他的機會已經沒了,就等你裁決。

還有些父母問說:「當孩子做的事情實在太過分時,難道我還要給他們三次糾正的機會嗎?」這問題也挺有道理的,好比說,你的小孩一直打你或用東西丟你,你總不可能還在那邊數1-2-3吧,畢竟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。遇到這種情況時,你應該立刻說:「3,時間到,回房間五分鐘,你要是再鬧,就一個人待在裡面十五分鐘。」

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。假如你七歲的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學會說髒話。雖然他不懂那是什麼意思,但卻用三字經跟你頂嘴,這時你該如何呢?假設時間是晚上八點半,你跟小孩說該上床睡覺去了,他卻回你:「他媽的!」這時候你也需要立即制止,所以同樣地,你得跟他說:「3,時間到,回房間五分鐘,你要是再說一次,那就變成十五分鐘。」等小孩結束中場休息後,你再跟他簡單說明為何不能說髒話。當小孩出現新的或異常的不良行為時,簡單的解釋是很恰當的。

瞧,數1-2-3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、直接、有效。你以為有什麼秘訣嗎?就是這樣而已啊!

比較困難的部分

偶爾會有一些父母跟我說:「兩個月前,我們去參加你的研習營,覺得收穫很多。我們家兩個小孩都很難教,一個七歲、一個五歲。回家後,我們立即嘗試1-2-3魔法術,真的很有效,他們兩個都比以前乖了。不過現在1-2-3好像已經不怎麼管用,我想我們需要新方法了。」

大家認為問題出在哪兒呢?其實90%的情況是因為父母忘了「不說話、不動怒」法則。很多人都沒有嚴格遵守,但卻不自知。還記得前面那個大哭大鬧的四歲小孩和洋芋片的故事吧?如果你是一邊數1-2-3,一邊不自覺地說太多話,情況就會變成下面這樣:

「1--媽媽真的很累了,你為什麼不能乖一點呢……我在跟你說話時,眼睛看著我。好啦,2--,再說一次,快進你的房間去,聽到沒?每次要不到東西你就這樣鬧,真是讓人受不了。我再說一遍。你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胡鬧。爸爸再半小時就回家了!好了,夠啦!3,時間到,回房間五分鐘,我不理你了,快點!!」

天啊,這像什麼話?如果這是你對孩子的反應,那麼很可能你也在耍脾氣吧。這下子,廚房裡變成有兩把怒火在燃燒。大人的脾氣也爆發出來,那絕不是1-2-3要教你的東西。你可知道這樣做已經犯了三個錯誤。

首先,你確定你要這樣跟小孩說話嗎?你今天上班是不是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了?如果你真的用這些話跟小孩「溝通」,那麼你的真正意思是:「來吧,咱們吵一架吧!」你的小孩不需要有注意力缺失症、對立反抗,或是行為規範障礙,就足以讓你們大吵一架。很多小孩知道說不贏你,會很快出現狗急跳牆的行為。太多的言語或規勸,保證你無法導正小孩的行為,而且很可能讓你們僵持不下。

再來,許多難教的小孩確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,這表示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。對這種小孩來說,你要他如何在大人一大串的言語中挑出重點,譬如哪部分是數1-2-3,哪部分是警告。他真的沒辦法!小孩要是一開始沒有聽清楚你的警告,他是無法做出正確回應的。

最後,在這段令人超級挫折的話中,還有一件事情不對。姑且不管你當時的情緒,你要是愈說愈多,基本上你要傳達的內容會整個變了樣。當你告訴孩子許多必須聽話的理由之後,其實你是在告訴他:「除非媽媽給你這些理由,不然你不必聽話。哎,媽媽只希望你也能同意這些理由。」這已經不是在管小孩了,而變成是在求小孩了。當你這樣請求,你是在替小孩思考,也是替他的行為負責。

一般小孩會怎麼反應呢?他會在你提出的理由中找碴。「凱蒂也沒有都聽你的話啊」、「爸爸沒那麼快回家」,然後你們就會陷入爭論中了,而偏離了問題的核心:小孩子到底有沒有聽你的話?

所以一旦小孩子在耍脾氣,你應該二話不說,立刻豎起手指說:「1--」、「2--」等等。記住,這個方法的秘訣不在數數,而是在你說完一個數字後停頓幾秒鐘時所透露出的警告意味。這時如果大人能不發一語,小孩子就會自動扛起責任,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這不正是你想見到的情況嗎?


Q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向孩子說「要怎樣」,不要說「不可以怎樣」!



 





柯華葳教授在這一期的「親子天下」中的有一篇很有意思的專欄「有水,就跨過去!」,這一句話多麼的熟悉啊!在霪雨霏霏的天氣裡,在三個兒子老把水窪當戲水池的挑釁畫面中,這分明就是我對三個兒子相同劇碼的慣用台詞---而且是不斷實驗、修正之後才定案的台詞。就是這一句「有水,就跨過去!」才能有效遏止小男生天生慣有的反射動作---看到水窪就要踩,而且踩到水花四濺才真正爽!


一「路」走來,我真的屢試不爽,如果不遠處看到一處水窪,我好心的警告兒子:「不要踩水!」,那麼話才落定,必定會聽到一聲清澈剔透的踩水聲;當水窪又大又深,我又急又兇的大聲呼喊「不要踩水!」時,那驚聲尖叫就必定鼓動一腳更為精彩、激動的踩水實驗!


幾年來,水花四處飛濺、襪子鞋子溼黏難受、回家還要麻煩的換衣換褲的慘痛經驗,讓我在雨天領兒子行走時,如履薄冰,如同神經耗弱的掃描器一般,總是緊迫盯人,一面仔細偵查水窪,一面強力圍堵濺水慘案發生。


不過,真的,「不要踩水!」、「你再踩水,就給我試試看!」、「跟你說不要踩水,你聽不懂嗎?」這些話語喊來罵去,任憑配上多麼高頻的聲音、多麼嚴厲的語調,真的是半點用處也沒!


曾何幾時,踩水窪事件已經落幕,雨天行走也變得輕鬆自在!自從我改成這句話:「有水,就跨過去!」或者「有水喔,請繞過去!」,咱家男孩在當下就像受到催眠一般,乖乖的,一個指令一個動作!


這種直接的「解決式」指令真正能發揮果效啊!在短短的瞬間,讓皮蛋男孩腦袋裡一丁點兒的捉狹意念都來不及孳生,毫無招架之力,就莫名其妙的乖乖歸順於乾淨俐落的指令。


如同柯華葳教授所言:兩種傳達方式「不同的在於前者告訴學生『不』,學生不知怎麼做才『是』;後者說『跳過去』,學生知道要怎麼做,就做出來了。」


而另一個理由我覺得更重要的是,根據研究兩性的心理科學家們做過的實驗發現,男性()的聽力普遍不如女性(),所以冗長的指令、間接的訊息通常都被男孩們聽得支離破碎。


當「不要踩水」這種否定的、轉了一道的語言傳到他們的耳朵、再傳到大腦進行解碼時,就只剩下關鍵的兩個字---踩水,他們都還來不及思考要踩水還是不要踩水,大腦就已經把這兩個字聽得響徹雲霄!結果,最後的訊息就只有兩個字成功有效,那就是---踩水,而且喊得愈大聲,踩的就越用力,而其他的字在大腦解碼的過程中就自動消失無蹤了!


對於孩子的訊息設計,尤其是男孩,我自己的經驗是,絕對要使用正面、直接、短的、具有解決功能的指令,才不會事倍功半,才是最有效果的方式。


比如說對於做功課拖拖拉拉、又三心二意的孩子,你跟他說:「寫功課不要拖拖拉拉!」、「複習功課不要玩這個玩那個的!」,就不如說:「請專心一致的寫功課!」,更不如清楚的規定:「請三十分鐘之內寫完!」,然後計時器按下走人。


面對房間如狗窩的髒亂孩子,你大聲咆哮:「為什麼把房間搞得像狗窩一樣?」結果狗窩不但沒有復原,還會繼續惡化成豬窩!那麼,不如嚴正而清楚的看著他的雙眼說:「請你十分鐘之內把房間變整齊!」


如果這個過程很複雜,比如說床鋪的棉被沒有摺、書本散落一地、書桌上一堆玩具點心,那麼,一句「十分鐘之內讓房間變整齊!」還是一點效果都不會產生的,尤其腦筋凌亂的孩子反而會更加的方寸大亂,因為他的腦袋還是沒有立刻跳出執行步驟!你只會看到一個看著床、望著地板、再摸摸書桌、把房間愈整理愈凌亂的慌亂小子,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啊!


不如幫助他把大指令分解成一個一個小指令吧:


「請先把棉被摺好!」


「再把地板的書本考卷撿起來!」


「接著,把書本、作業本、考卷分類放好!」


「最後,把玩具點心移開!」


我們教養孩子往往忘記修飾言語,針對孩子常發生的老問題,更忘記思考是否傳達了具有瑕疵的訊息!如果始終沒有果效,不妨思考一下,是不是我們老是著眼於「不」---不能這樣、不可以那樣、你再怎樣就給我小心一點


這種「不」的訊息模式通常只讓「說者」發洩了不滿情緒,卻無助於「聽者」解決問題,但情緒發洩之後呢?孩子則繼續因循苟且,我們則繼續咆哮?不!現在就來想一想,有什麼訊息需要轉變?針對孩子的問題,讓我們重新提出正面、清楚、有效、可執行的「要怎樣」的行動方案吧!



Q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人都說勤勞好,可是我卻一直認為偷懶最好了。
因為「能幹的父母,往往教出笨拙的孩子」、

「緊張的媽媽,那有快樂的孩子?」

⋯⋯

而快樂,卻是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。

當我看著周圍的能幹媽咪,常常生活得疲憊不堪時,

就更相信當個懶媽媽的好處多多。

就如同買股票:逆向操作、收穫必豐。

懶人媽媽的生活哲學,
第一就是「化主動為被動」。
孩子沒叫肚子餓,我便不急著張羅飯菜。


因為「飢餓是最美味的食物」,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,
飯菜鐵定一掃而光,

從來沒有人會懷疑懶媽媽做菜的手藝,
而三個孩子長得又高又壯,懶媽媽看在眼裡,

自然樂在心底。

第二個生活哲學就是當別人正忙著買測驗卷、參考書、學珠心算以補強孩子的數學能力時,

我卻喜歡窩在地板上,和孩子玩撲克遊戲。

比如「心臟病」,不但讓幼兒了解數序的概念,
更可以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;

「撿紅點」是學習「10以內個位數加法」的最佳方式;
[
10點半] 則帶入小數的概念;


「老 K」遊戲則更棒了,
除了二位數以內的加法、減法,
還包含通關、消除、反轉……許多概念;

多的時候,擺起「大富翁」遊戲時,
我覺得他們是在上一堂豐富的〔統整課程〕呢!

聽故事一向是小孩子最喜愛的活動。
懶人媽媽我在示範說了幾年故事後,

開始試用第三個生活哲學:「能不動就不動」。

對老大說:「媽媽講累了,你要『子承母業』,

負責講故事給你弟弟妹妹聽哦!」於是,

下班後已累癱了的我,
大大方方的窩進沙發裡,半瞇著眼,

聽著孩子用稚嫩卻愈來愈流利的口才,
講著丟三落四的故事,不同的邏輯,

常聽得我捧腹大笑,樂不可支。

我從來不相信

「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」這句廣告詞。
小孩子要禮物,要學才藝,要參加任何活動,

總要一再要求,
懶人媽媽確定孩子的動機十分強烈,

所謂「求知若渴」,才勉強答應。

但只要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,我便拉長了臉:

「要學就學,不學拉倒,我要把錢存起來養老!」

孩子知道懶人媽媽的養老金十分不易,

慢慢也懂得儉樸生活的道理,
因為懶人媽媽連賺錢也是懶呀!


隨著孩子日益成長,我的懶人功也愈發爐火純青了,

現在幾乎已到了「動口不動手」的地步。


我在餐廳的牆壁上掛了好大一個磁鐵白板,

家中該修的、該洗的、該買的、
孩子要交的費用、要參加的活動、各種通知單、成績單、各類留言……

林林總總,大家卻各自分工合作。

我會把處理好的事擦掉,再補上新的事項。

每個星期有一個固定的家庭會議時間,
把做人處事的方法、家裡的狀況,
或每個人的意見做一個溝通,讓我們這個五口之家,

在偷懶有理的氣氛下,
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,

擁有高品質的快樂生活。


 



來源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lily.lee.18062#!/bookclub.tw


Q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